会议综述|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暨“金融社会工作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研讨会
2024-11-16   政府管理学院

为促进金融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升专业研究水平,1116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暨“金融社会工作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研讨会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东校区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委会理事长、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李国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刘长喜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黄进教授、贵州财经大学李国和教授、清华大学郑路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童志锋教授、广东财经大学艾战胜教授,以及省内外金融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师生等100余人参加会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扬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部执行部长王永伟主持。

致辞环节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扬在致辞中对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及学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发展概况。他指出,我校作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展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交流平台,也将促进金融社会工作发展,提升专业研究水平。

接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工研究院院长彭华民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发展中心创始主任迈克尔·谢若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委会理事长、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李国武教授先后致辞,提出金融社会工作在新时代下有重要作用,需要不断深化金融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金融社会工作者。提及会议8个发言和60份报告涉及老年金融素养、儿童金融素养、农村金融安全、城乡发展等领域,探讨我国金融社会工作发展与现状以及对国家的贡献、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成果等。提出金融社会工作的研究在学习其他国家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伦理等,高校应与企业、机构等联合推动社工发展与就业等问题。他们对河南金融社工当前建设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我校积极融合财经类资源优势与社会学类学科特色,开展金融社会工作研究表示赞赏和期待。

主旨报告

在主旨报告环节,由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陈伟涛主持。会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刘长喜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黄进教授、贵州财经大学李国和教授、清华大学郑路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童志锋教授、广东财经大学艾战胜教授等8位专家分别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与金融社会工作新使命”、“慈善金融的发展及其制度建设”、“ESG与金融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以民生为本的本土金融社会服务:金融社会工作为实践的金融社会学”、“资本市场提振背景下居民金融素养培养——兼谈金融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我国居民家庭债务问题与金融社会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金融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金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范畴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等为题,从不同方面对金融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进行了充分阐释,对推动金融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在主题研讨阶段分设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紧密围绕“金融社会工作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主题,聚焦“养老金融与金融安全”、“资产建设与金融福祉”、“金融社会工作助推城乡发展”和“金融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等重要领域,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分享前沿思路共商思想碰撞,为金融社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分论坛一:养老金融与金融安全

分论坛一上半场的主持人为祝晓亮讲师,刘长喜教授作为评议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郭巧发言题为《金融社工在个人养老资金投资策略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个人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愈发重要。金融社工凭借专业知识与沟通技能,既能为个体定制投资策略,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又能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素养,对保障养老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济南大学的路蓓蓓发言题为《弥合与接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社会工作的为老服务》。指出互联网金融借助多种互联网工具开展新兴金融业务,虽让更多人享受便捷服务,但因依托互联网且产品复杂,抬高了老年群体准入使用门槛。金融社会工作可通过金融教育、数字赋能等服务,助力老年群体接入互联网金融,消除排斥,满足需求,提升资产管理与风险应对能力,让其更具普惠性,增进老年群体金融福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良钰,陈邦远发言题为《武汉市老年人养老金融产品困境:行为经济学与金融社会工作干预研究》。他们指出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出台且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融产品市场种类渐丰,但居民购买意愿不强、实际购买行为远低于意愿。研究以武汉市老年群体为对象,借由问卷调查、行为经济学理论及二元选择模型,分析养老金融产品意-行悖离现状及影响因素,发现模糊厌恶、锚定效应有显著正向影响,现状偏见影响可能相悖,收入与健康状况也很重要。基于此结果及社会重建理论,建议发挥金融社会工作的桥梁中介作用,提升老年群体金融素养,助力自我金融规划、产品创新,改善供需环境以服务老龄社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丁克为发言题为《基于金融社会工作的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认为老龄化加剧使老年人金融市场参与度提升,也面临更多金融消费风险挑战,其金融权益保护关乎个人与社会。本文从金融社会工作视角探讨老年人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先分析老年人金融消费特点与挑战,如信息获取、风险识别等方面不足;接着阐述金融社会工作在此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加强跨部门合作、利用科技手段等策略建议,盼引起各界重视,推动政策制定实施,构建良好金融消费环境。西南财经大学的刘巧眉发言题为《数字普惠金融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CLASS数据的纵向调查》。指出财务问题常致心理压力及情绪困扰,老年群体因增龄存在认知下降、投资谨慎等情况,易面临严重财务风险。数字普惠金融虽在涉老金融市场有优势,但其对老年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待探究。研究利用相关数据及指数,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经多种检验证实研究结果可靠。研究发现其发展可显著减轻老年人抑郁症状、改善睡眠等,通过提高经济收入达成心理健康效益,且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低的高龄老年群体中效益更明显。本研究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健康效应,其进一步发展与适老化改造有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挑战。西南财经大学的杨思佳发言题为《社会互动、金融脆弱性与老年人消费行为》。认为中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在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凸显,其消费表现出的价格敏感与强风险规避倾向有特殊性。研究依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社会互动对老年人消费行为影响,重点分析金融脆弱性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社会互动可降低金融脆弱性以促进消费,机制是缓解约束、促进分担、增进信息传递。对收入低或资产配置不均的老年人,中介效应更显著。该研究为理解老年人消费行为及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持与参考,有利于推动“银发”市场发展与“国内大循环”战略。华东交通大学周子钰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赋能老年人金融健康,共筑银龄福祉幸福路》。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养老金融战略地位并指明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探讨金融社会工作对提升老年人金融健康与福祉的促进作用,先界定老年金融健康内涵及重要性,构建理论框架分析相关政策制度关键作用,经数据收集、分析与案例研究,揭示赋能机制成效,总结模式经验,既阐明金融服务支持及融入社会福祉体系的情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又指出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发展。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吴俊讲师发言题为《数字时代老年人的金融消费风险与安全网建构研究》。她的研究通过社会工作视角探讨构建老年人金融安全网,聚焦抖音直播带货现象。因互联网发展,直播带货兴起,但老年群体受信息不对称、金融知识匮乏等影响,面临高金融风险。故研究将分析其直播带货行为特征与金融安全问题,提出构建适配策略,保障老人经济利益与生活质量。刘长喜教授对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做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分论坛一下半场的主持人为吴俊讲师,童志锋教授作为评议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左佳惠子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老年群体防诈骗策略研究——河南省AH为例》。她的研究聚焦金融社会工作于农村老年群体防诈骗的应用实践,以河南省AH县为例。随着金融服务普及与数字化加速,农村老年群体虽享便利却面临严峻诈骗风险,因其信息闭塞、知识匮乏、防范意识弱易受害。研究通过访谈与实地调查,收集H县老年人面对金融诈骗的情况,揭示其防诈骗的薄弱环节,发现他们在识别手段、应对事件等方面不足且缺乏防范机制。据此,从金融社会工作角度提出加强知识普及、提升识别能力、加强社区教育、建立多部门协同网络、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防诈骗策略,以增强老人自我保护能力,构建安全金融环境。该研究为农村老年群体防诈骗工作提供实践指导,为金融社会工作作用提供新视角思路,未来应持续优化完善策略,形成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保障老人合法权益。中华女子学院严笑莹发言题为《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防诈骗意识提升研究》。指出全球及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拥有更多社会资产,因身体机能、金融素养、情感需求及认知等因素,老年人被诈骗概率大增。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南省K村老年人为例,探究其防诈骗意识低的表现与原因,并运用相关理论及小组工作实践方法进行提升意识的实践干预,发现小组工作介入可改善防诈骗意识、降低被骗可能。浙江师范大学的张君彬发言题为《农村老年人金融防范意识提升的路径研究》。他认为数字化浪潮下,农村老年群体融入新生活方式,但面临严峻金融诈骗风险,因信息闭塞、金融知识匮乏成为诈骗分子主要目标,财产与身心健康受损。社会工作者在防范农村老年人金融诈骗工作中至关重要。他以金融能力理论为指导,分析农村老年群体特点,探究金融社会工作在提升其金融诈骗防范意识上的独特作用。经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受金融诈骗源于认知偏差、信息识别能力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等因素。据此,依金融能力理论提出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高信息识别能力、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措施,提升其金融防范意识,为农村老年人筑起金融安全防线,探索出适合的提升路径,使其享受数字化生活时免受金融诈骗侵害。江西财经大学的张萍,裴武干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群体数字金融消费风险防范研究》。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息化与老龄化特征显著,金融社会化趋势下,老年群体频遭金融诈骗成为突出社会问题。经分析其数字金融消费相关因素发现,我国对老年群体消费监管、宣传不足,其金融素养低、认知非理性,难应对诈骗。为此,提出了完善老年群体数字金融消费路径:政府完善立法保障与制度建设,社会各界构筑消费保护网,老年群体自身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金融消费知识。江西财经大学的胡蓉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人金融诈骗防范研究》。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尤甚。经济发展使晚年成为财富积累关键期,也让老年群体更易遭金融诈骗。金融社会工作在强化老年人金融安全防护上有优势,老年人受骗因素有内在、外在两方面:内在是生理机能衰退、心理变化、金融知识缺乏;外在是社会家庭文化氛围及诈骗手段隐蔽等。基于此,依据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促进农村老年人金融防诈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政府加大宣传营造反诈氛围;联合金融资源强化监管遏制诈骗滋生;运用多种工作方法普及培训金融知识,提升老人反诈意识与能力。总之,老年人防诈需多领域协同,并希望通过推动相关研究以更有效解决此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祝晓亮讲师发言题为《恢复性金融:老年人数字鸿沟风险的社会工作干预机制研究》。他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金融普及,老年人参与金融服务需求增多,但面临诸多困境。老龄化社会受数字化与金融化交互影响,老年人面临新型数字鸿沟、金融排斥等问题。恢复性金融可从融合视角进行服务干预,修复相关危害、开辟金融业务可能性并维系社会联系。将其干预策略作为金融治疗主要手段,是金融社会工作理论创新延续与应对金融排斥问题的有力补充,可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别开展相应服务与行动,进行多方面干预。当前发展金融社会工作有参与不足、文化滞后、专业意识与技能不足等挑战。社会工作可发挥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提升金融素养服务,营造良好服务场景,推动实务本土化进程。香港大学的陈育智助理教授发言题为《美国老年人的金融能力和经济福利:来自全国代表性样本的实证见解》。他指出在美国,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金融能力和经济福利受关注。通过全国代表性样本实证研究发现:部分老人金融能力强,经济福利有保障;但不少老人因教育、健康等因素金融能力不足,影响经济福利。这些见解反映了二者紧密关联,为完善政策、开展相关项目提供了参考,以保障老年人生活。童志锋教授对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做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分论坛二:资产建设与金融福祉

分论坛二上半场的主持人为毛慧琼讲师,黄进教授作为评议人。西南证券河南分公司投资顾问张旭发言题为《家庭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策略研究》。他认为家庭资产配置是基于资产类别历史表现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确定各类资产在投资组合中比重的投资策略,目标是降低风险、实现财富保值与增值等。配置前需了解家庭成员风险偏好、资金闲置时间及产品风险等级,做到匹配并熟悉产品。在家庭资产配置方面常存误区,如理财意识淡薄、追求短期效益等。配置时应坚持确保基本生活、收益风险匹配、因人制宜、量入为出等原则,以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目的。总之,进行家庭配置建议要合规,依客户多方面情况了解其风险偏好,以客户利益优先制定规划书,保障家庭财务健康与财富增值。投资有风险,其风险种类包括市场、信用、政策风险等,会影响财富目标实现。通过分散、长期投资及设置止损止盈位等风险管理策略,投资者可降低风险、提高回报,更好实现财务目标。深圳市恒源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陈绮翠的发言题为《债务催收与金融消费者关系的实践与思考》。指出债务催收行业因信贷业务发展及债务清偿问题而生。当下实践现状多元,正规机构依规催收,不良者则有违规骚扰等行为。由此可见,债务催收与金融消费者的最佳关系应基于合法、合理、人性化,催收方需兼顾双方利益,以沟通协商等方式引导债务人还款,实现关系和谐健康。南京大学的古瑶,彭华民教授发言题为《家庭资本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他们指出校园欺凌经历影响中学生在校表现、身心健康及成长发展。他们以PISA2018数据库的中国内地中学生为对象,探讨其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机制,聚焦家庭支持(家庭资本、父母情感支持)与个体抗逆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资本作为环境因素对中学生遭欺凌起负向作用,抗逆力起中介效应,父母情感支持起调节作用,即家庭资本不足影响抗逆力致学生易被欺凌,而父母情感支持可减轻该负面影响,有代偿作用。建议强化家长责任与学生能动性,细化以家长、学生为主体的防治措施,引入社会工作等专业服务协同参与。安徽大学的季越悦发言题为《社会工作视角下随迁老人中“三保”群体的金融福祉与资产建设研究》。他认为现代化高流动性下,中年群体随子女迁到城市,从事“三保”工作且保障缺乏。因户籍、文化水平及融入困难,他们难享城市福利政策,也不懂规划养老生活。金融社会工作者面对这群金融失能的“三保”群体,应在金融福祉和资产建设方面提供帮助,如链接资源、规避风险、普及知识、提升能力等。湖北文理学院的匡仁杰发言题为《提升农村老年群体金融能力:金融社会工作大有可为》。他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互联网快速发展,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频发,亟待金融社会工作参与预防。以农村Z社区A老人为例的个案研究显示,其存在智能手机操作不熟练、金融素养低等问题,既增加金融诈骗风险,也给金融社工介入带来挑战。通过生活周期消费理论,引导老年人群在线消费行为,助其养成合理消费习惯、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实现助人自助,提升金融福利与晚年生活品质。江西财经大学的高敬娜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视角下贫困单亲母亲家庭的经济困境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上升,单亲母亲数量增多,2021年数据显示约有3000万单亲妈妈,且多数离异家庭由妈妈抚养孩子。《十城市单亲妈妈生活状况及需求调研报告》表明,我国单亲母亲家庭贫困化普遍,而政府缺乏针对性救助政策,学术界对此经济困境研究不足,该群体经济压力大、就业需求迫切。她先分析贫困单亲母亲家庭贫困成因,涉及政策制度、社会性别歧视、家庭开支、劳动收入、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而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社会工作应在专业理念、价值观指导下,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工作进行多层次干预:建议政府完善救助政策以减轻经济负担;加强社会支持保障其平等权利;开展亲子教育帮助其应对生活压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与竞争力等,以实现对贫困单亲母亲家庭的社会救助目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雨浦,田鹏发言题为《发展视角下低净值儿童财经素养提升路径研究——以“汇丰儿童财经素养教育”项目为例》。他们认为低净值家庭因经济、金融知识、风险管理等方面受限,在金融社会面临更多风险挑战。目前金融社会工作对儿童群体实践研究不足,发展相关服务刻不容缓。他们研究从发展视角出发,以金融能力与资产建设理论为指导,用定性定量结合方法探讨儿童金融社会工作的可为之处。结果显示,项目干预路径优越,社会工作介入低净值儿童财经素养教育具先进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袁校卫讲师,陈甜甜发言题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探究》。他们认为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备受关注,它突破传统局限,着眼社区内部各类资产。通过激发居民主体意识,挖掘利用资源,实现社区多维度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活力社区开辟新路径。黄进教授对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做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分论坛二下半场的主持人为王莹副教授,李国武教授作为评议人。湖北文理学院的丁鑫,曹菁威发言题为《金融赋能:社会工作提升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路径探索》。他们指出经济发展中多样理财产品吸引着大学生,而我国部分高校理财安全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经济诈骗、盲目跟风投资等问题频发。金融社会工作关注民生,在此视角下,以N职校H班级财产安全教育为例,针对出现的“理财跟风狗”“幻想招财猫”等大学生形象与思维模式,通过小组工作活动介入,实现链接系统资源以正确认识理财产品、理性赋能财产意识提升自我能力建设的效果,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提供新介入视角。江西财经大学刘朔成发言题为《金融知识普及与弱势群体金融能力提升研究》。他研究金融知识普及对弱势群体金融能力提升的影响,探讨缩小金融素养差距、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的策略。聚焦普及的必要性、策略及对弱势群体(如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残障人士等)金融能力的效果。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先构建理论基础,再收集弱势群体金融知识等情况,最后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分析难点痛点。结果表明,弱势群体金融知识短板影响其金融服务获取、财务管理及决策能力,针对性普及可提升其金融素养,尤其在风险识别、财务规划方面。结论指出,金融知识普及是提升弱势群体金融能力的有效途径,需构建多元化、定制化教育体系并强化多方合作。未来研究应关注普及的持续性、有效性评估及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也很重要。江西财经大学的刘书腾发言题为《居民金融健康与金融能力提升的“智慧+人文”双轮驱动模式》。他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居民金融健康与能力提升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智慧+人文”双轮驱动模式,经设计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提升服务对象金融素养与健康水平。先从理论剖析金融健康、能力内涵及重要性,指出金融体系提升居民金融福祉的不足。接着整合智能金融技术构建个性化教育平台与规划工具,提升金融知识普及与吸收效率。同时强调人文关怀,通过热线、工作坊等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帮助居民建立正确观念、增强风险与自我管理能力。深入探索该模式在赋能居民金融方面的作用,为构建公平、包容金融环境提供实践依据与策略建议。江西财经大学的张嘉慧发言题为《“知行合一”社区居民金融素养与财务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指出20239月国务院发布相关实施意见,提出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与能力目标,强调普及知识及多部门协作机制,推动金融稳定发展。本研究以X社区10位居民为对象,经访谈发现该社区居民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素养普遍欠缺,知识不足,投资态度消极,规划意识弱,投资能力匮乏,财产规划方面未制定执行计划,风险管理与抵御能力弱,有金融脆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拟从“知”“行”两层面提升居民金融素养与财产规划能力。呼吁政府用多媒体宣传知识、制作手册及宣传片;鼓励社区与金融机构联合设立服务站点,开展实践活动;号召金融机构深入社区,依据居民需求优化产品、开拓金融领域。江西财经大学的樊成杰发言题为《牛市背景下社会工作预防居民非理性购股的研究》。他指出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牛市中居民投资行为受关注。牛市繁荣下投资者易受情绪、心理因素影响产生非理性购股行为,且随着普通居民参与投资增多,此现象更显著,因其缺乏专业知识经验,这不仅增加个体财务风险,也影响市场稳定性。研究目标是探讨牛市居民非理性购股表现、成因及社会工作介入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不同居民购股数据,结果显示非理性购股现象明显,且认知水平与购股理性程度正相关。运用理性情绪疗法个案介入后,服务对象购股决策有显著改善。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提供参考,以促进居民理性投资,降低金融市场不稳定性。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的毛慧琼讲师发言题为《文化视角下社会工作助力老年金融能力的策略优化》。指出我国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提升老年群体金融能力成为应对老龄化重要议题。分析传统文化对老年群体金融观念与行为的影响,识别其在多方面的独特性。进而构建“文化尊重、专业助力、关系支持、金融赋能”四维策略框架,融入传统文化价值观,借助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从而打造家庭与社区支持网络,为老年群体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增强其金融决策能力。最后提出社会工作助力提升老年金融福祉、促进生活质量的实施建议。北卡罗来纳大学的DavidAnsong发言题为《通过金融能力和资产建设加强非洲的金融韧性:以人为本的方法》。他认为非洲强化金融韧性意义重大。聚焦金融能力与资产建设,采用以人为本之法,普及金融知识提升民众能力,推动资产建设夯实经济基础,依民众需求等展开举措,可增强其抵御经济挑战能力,筑牢发展根基。李国武教授对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做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分论坛三:金融社会工作助推城乡发展

分论坛三上半场的主持人为杨博文讲师,孙哲副教授作为评议人。西南石油大学的张思雨发言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与“银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策略》。她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老地位特殊,“银发经济”对经济发展、缓解老龄化压力极为重要。农村“银发经济”相较城市有更大发展空间,需发挥老年人口消费作用。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力量,可凭借专业优势,通过构建互助养老结构、打造供需关系、推动老年人口增收、培育“适老化”社工、加强政策支持与宣传倡导等,促进农村养老及“银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老年人口幸福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赵伟伟,王金枝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他们的研究聚焦金融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路径与策略。随着乡村振兴推进,金融重要性凸显,金融社会工作应运而生。先阐述其助力背景与目的:背景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金融作用重大但有风险,金融社会工作可改善公众金融状况;目的是探索有效路径促进乡村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明确其内涵及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接着详细探讨助力路径,如联动金融机构、聚焦金融教育、疏解金融压力等。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多地成功案例,总结共性经验与个性化启示。最后得出结论,金融社会工作成效显著,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强化合作、加大教育投入创新、完善压力疏解机制、加强国际交流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支持。华中农业大学的王铭巍发言题为《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基于创新和绿色信贷的双重视角》。他认为普惠金融发展使我国金融渗透程度提高,但部分偏远贫困农村仍有严重金融排斥问题。数字化普惠金融是有益补充,对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缓解多维相对贫困意义重大。研究利用2010-2020CFPS面板数据构建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缓解作用。结果显示,总体上它有积极作用,但存在数字技术水平和地域的异质性效应。从不同维度看,减贫贡献率依次为使用深度、覆盖宽度、数字化程度,且主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缓解贫困。此外,政策协同在缓解贫困方面有显著正向作用,对未来政策制定实施有重要指导意义。南京农业大学的丁钰宸发言题为《构建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金融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带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走进生活,数字普惠金融概念渐为人知。它由传统普惠金融演化而来,借助新媒体技术形成数字化金融途径,能发挥互联网优势弥补传统普惠金融不足,服务偏远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我国经济发展中,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提升农村居民收入迫在眉睫。数字普惠金融凭其优势,弥补农村交通、设施及传统金融服务劣势,助力农村居民稳步增收、改善生活条件,最后得出一系列围绕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增加收入的政策建议。浙江师范大学的郑德晓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推动共同富裕作用研究》。认为金融社会工作是新兴领域,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推动作用。共同富裕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金融社会工作能帮助低收入群体提升财务与社会参与度,促进资源公平分配,其多维干预模式优势明显。她借助“过程—互动—行动”维度系统分析其实践与研究,理论基础源于多学科理论综合。“过程”层面回顾起源发展等;“互动”层面分析其在三方互动中的角色与作用;“行动”层面归纳多层次干预模式。其机构原型多样,可帮助边缘化群体增强财务能力等。最后提出加强其在共同富裕中应用的路径与政策建议,强调完善队伍、政策支持与跨领域合作,以更好支持共同富裕实现。扬州大学的李龙慧发言题为《社区慈善基金助力农村反贫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设计》。指出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农村进入治理相对贫困新阶段,杜绝返贫成为扶贫工作重点。社区慈善是反贫困重要力量,其中社区慈善基层组织即社区慈善基金,面临诸多困境。研究以YB社区为例,基于社区慈善基金展开分析,旨在解决其困境,助力贫困群体金融赋权,完善资产建设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基金作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青霞讲师发言题为《阶层向上流动感知、慈善情感和个体在线捐赠意愿研究》。她认为互联网催生在线捐赠新模式,影响其意愿的关键因素待探究,现有研究多聚焦线下捐赠,未充分考察线上机制。本研究从宏观社会结构视角,以感知阶层向上流动切入构建框架,对433名有网络捐赠经历者调查分析后发现,该因素正向影响在线捐赠意愿,通过同情心、幸福感和感恩中介作用达成。通过整合多层面理论,为互联网慈善实践提供新视角,对慈善助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栾希讲师发言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普惠金融的作用和路径分析》。指出普惠金融是新兴模式,应用前沿金融科技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对农村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要强化其振兴乡村经济的作用,需结合金融与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依资产建设理论构建,能帮助弱势群体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以促进金融赋权,因其专业优势,可在推进普惠金融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精准识别服务对象、提升金融能力素养、协助开发适配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等。孙哲副教授对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做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分论坛三下半场的主持人为栾希讲师,郑路副教授作为评议人。西藏民族大学的王玉铭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实践及其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社区是国家安全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基本单元,其研究意义重大。当前社区金融教育有必要,要解决“第一公里”(普惠金融产品服务精准对应目标人群)和“最后一公里”(触达客户高效便捷易接受)问题。经济民生领域存在金融脆弱性问题影响居民生活,金融社会工作通过服务方式处理这些与居民财务相关问题,在基层治理中作用重要。它可从预防、恢复、发展三方面提升居民金融素养与能力,还能推动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参与度、认可度和信任度,为基层治理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济南大学的韩秀发言题为《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金融社会工作助力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实践研究——以JM社区为例》。她认为数字化时代,智慧养老融合新技术与传统,金融社会工作可多维度促进其发展。通过对JM社区研究发现:个体层面,满足老人多样需求等;社区层面,推动建设、普及知识等;社会层面,引导舆论、鼓励扶持等。借此提升老人金融福祉,保障生活品质,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安徽大学的余煚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介入低保评估的困境及脱困策略研究-HS区低保工作为例》。认为低保工作是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关乎社会和谐及困难群众生活,其政策落实与资金使用至关重要。社会工作已介入低保评估,金融社会工作作为新兴领域,有福利属性等特征,实务内容包括金融能力培育等。考虑低保申请对象情况,金融社会工作介入低保工作有必要。通过对HS区研究,发现其虽能发挥作用,但面临服务对象资本不足等难题及理论不足。基于我国实践研究,要发现金融社会工作介入低保评估的困境并提出改善策略,优化服务路径,助力其参与社会治理、发挥专业力量。吉林农业大学的周圣瑜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运行模式研究—以ZW机构为例》。指出政府财政压力渐增,传统购买社会服务模式遇挑战。长春市政府以D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为试点,与S社会工作机构合作,采用土地财政模式为居民提供服务,成传统模式的替代性选择。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剖析该模式下各方形成的互惠交换运行模式,深入分析其优劣并提出优化建议。上海财经大学的孙哲副教授发言题为《以社区为单元的金融社会工作:一个嵌入式框架》。他指出金融与社会福祉曾脱嵌,社区单元的金融社会工作可提供嵌入式框架。在此框架下,金融治理与社区资源、资本、资产对应并落实到人民美好生活。科技金融便利金融资源使用,绿色金融以绿色积分等为社区资本标的物,不同金融类型分别与儿童友好、青年发展、积极老龄等社群对应并发挥作用,如普惠金融助儿童、养老金融促老年人财务健康等。总之,社区是金融社会工作基本单元,在社区领域中金融可更好为社会增添福祉。南京财经大学的杨博文讲师,南京市溧水区英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王合涛社会工作师发言题为《社区金融教育实务框架探索—基于“金社工程”实践案例》。他们认为金融教育是金融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内容,可提高金融能力、推动资产建设。基于“金社工程”实践案例,从教育对象、内容、发展路径三维度探索社区金融教育实务框架。按金融知识接受度分教育对象为发展中群体与弱势群体,开展差异化培训,培养先锋队伍并对弱势群体基础教育,推动两者协同发展,构建出差异化、互助型金融教育实务框架。马里兰大学的ChristineCallahan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和金融治疗在直接实践中是什么样子?》认为金融社会工作与金融治疗在直接实践中各有侧重。金融社会工作者深入各场景,金融治疗更关注个体内心与金融行为关联,会在投资者因金融市场波动出现心理问题时,通过心理疏导助其树立正确观念,理性面对金融起伏并做出合理决策。二者以独特方式提升人们金融素养、改善金融行为及维护金融心理健康。郑路副教授对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做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分论坛四:金融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

分论坛四上半场的主持人为邓湘树副教授,艾战胜教授作为评议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梁西雅,云南大学的严云鹤发言题为《金融治疗:理论基础,实务探索和本土化展望》。他们认为金融治疗是金融社会工作重要部分,依“全人金融健康模型”,用专业方法介入、诊断、治疗案主金融问题及不健康行为,助其恢复金融健康以增进社会福祉。他们回顾了金融治疗发展历程、理论模型与实务探索研究,还对后疫情、社会治理及多学科视角下金融治疗发展作了展望,旨在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建议。西南石油大学的鞠静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机遇与策略》。指出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下,金融社会工作受各界重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中,其兴起能回应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经济稳定。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成果,结合该背景指出我国培养人才的机遇与策略,意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江西财经大学的邱春姣发言题为《挑战与机遇:金融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认为社会发展使金融问题复杂多样,金融社会工作应运而生,其旨在帮助个人、家庭、社区应对金融问题,提升金融能力与福祉,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在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发展金融社会工作意义重大,但因是舶来品,面临社会认可度低、人才少、政策缺等挑战,专业化等发展之路不顺。通过阐述其概念,探讨挑战与机遇,从微、宏观层面总结展望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提升专业效能,促其蓬勃发展。贵州民族大学的施清君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激活金融强国建设的新引擎》。探讨金融强国建设背景下,金融社会工作作为交叉领域作用凸显。本文围绕其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展开研究,指出建设需经济与科技实力支撑且存在问题,论述了该工作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领域的贡献。因此,其应从深化融合、拓展深度、强化能力建设等方向持续探索,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长春理工大学的朱素青发言题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金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下,金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有新挑战与机遇。先阐述其内涵,分析人才培养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局限。接着提出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数智、道德、创新等新要求,以及优化学科等创新路径,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江西财经大学的毛淑敏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在中国的适应性探析:构建本土化发展路径》。指出金融社会工作是较新领域,2003年概念提出,2018年在中国兴起,发展态势良好。但本土化构建面临专业人才匮乏、服务对象参与度低、供需结构不匹配、多元联动难等挑战。通过聚焦其本土化发展路径,结合中国情境,探讨推动人才培育创新、实务推广、激励参与、实现联动等策略,提出建议措施,为本土化进程提供参考,助力多层面发展,提升在中国的适应性。江西财经大学的曾纯发言题为《金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策略研究》。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繁荣使大学生消费理念变化,易出现不理性消费,金融社会下其抑郁问题严峻,面临经济、心理等压力。研究旨在探讨对此的干预介入。先以文献回顾了解现状,后通过普及金融社会工作教育、开展实务,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大学生提升金融素养、防范风险、改善抑郁情绪、建立健康消费及金融行为模式、提升心理素质,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与指导,促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贾艳杰讲师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伦理的内涵与实践反思》。阐述金融社会工作旨在通过完善个体与家庭金融能力、推动资产积累来改善金融福祉,进而实现其他服务目标。实现该目标需整合社会工作、金融及其他行业优势资源协作。其开展遵循相关伦理原则与金融伦理要求,二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符。但在实践中,多行业资源整合协作时,伦理困境成为工作困扰,体现在各方利益冲突下工作者的两难抉择,认识、分析与解决伦理困境是金融工作者的重要议题。艾战胜教授对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做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分论坛四下半场的主持人为袁校卫讲师,李国和教授作为评议人。江西财经大学的郭振宇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路径探索》。认为多元消费主义观念及不良金融产品影响下,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受冲击,出现非理性消费现象。先分析其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微、中观、宏观探讨形成机制,分别是金融能力低、“家—校”金融教育缺位、消费主义文化诱导与消极金融机会供给。最后提出金融社会工作介入的教育路径,包括结合思政课培养正确消费认知、家校合作优化零花钱管理、开展校园培训、利用政府宣传资源等,以助大学生规避金融风险,促进健康发展。江西财经大学的李晓玉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指出我国经济与消费水平随社会发展、国力提升而逐年上升。受多种消费主义思潮及不良金融产品影响,不少大学生消费观念受冲击,易出现超前、借贷等不良消费行为,影响财务状况与未来生活。她以X学校300名学生为对象,经问卷调查、访谈等,分析大学生消费现状,探讨金融社会工作介入其消费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机制与教育路径,以提升学生金融素养,促进良好消费习惯形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思遥发言题为《金融能力提升视角下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她指出金融市场变革下,金融服务与产品深入日常生活,大学生身处复杂金融化大潮,金融风险问题频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河南C高校大学生调查,发现消费风险问题。随后以金融能力、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小组工作方法,选取8名大学生开展6次小组活动,旨在提升其识别消费风险等多方面能力。小组活动结束评估显示:大学生消费状况改善,消费风险防范及金融能力均有提高。华东交通大学的杨倩倩发言题为《消费未来:金融社会工作介入青年群体超前消费的实证研究》。探讨社会发展下超前消费成新型模式,青年群体是主要目标。经调查,多数青年有超前消费行为且知利弊,但部分人消费观有误。通过分析其消费动机,基于金融能力理论提出金融社会工作干预框架,以引导青年合理消费,使其回归健康消费观念。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冯华艳讲师发言题为《基于冰山理论构建金融社工专业胜任力模型研究》。阐述金融社会工作旨在结合金融服务方法帮助受金融问题困扰对象提升福祉,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福利,其能否胜任工作对实现服务目标至关重要。结合“冰山模型”理论,金融社工专业胜任力模型含动机、特质、价值观、综合能力4个层次,各层次又分不同维度。构建该模型可为金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罗帅讲师发言题为《金融社会工作教学困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他指出金融社会工作重要性渐显,但当前其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制约人才培养与专业服务效果提升。通过分析教学困境、探讨脱节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教学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圣路易斯大学的JulieBirkenmaier发言题为《金融可及性的系统概念回顾》。他指出金融可及性是金融领域关键概念。宏观上,体现一国或地区金融体系包容度,要打破地域限制让服务遍及各处。中观上,关乎金融机构服务的多样与适配,需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微观上,聚焦个体获取服务的便利与可行,受手续、门槛、信息透明度等影响。总之,它是衡量金融服务普及与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提升它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李国和教授对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做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会议总结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分别进行总结报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龚文海主持闭幕式。他们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希望能持续加强交流和对话,为破解金融社工难题,推进金融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据悉,金融社会工作是近10年来国际社会工作的新兴领域,协会金融社工专业委员会也是据此于2020年成立的年轻组织。本次研讨会对推动中国金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与全国财经类高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本次的金融社会公正专委会年会精彩纷呈,4个分论坛议题广泛,研讨深入,青年学子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共有14篇优秀论文获奖。中国公益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举行了意向合作分享、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下一届年会主办方代表艾战胜教授(广东财经大学)进行发言,最后由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完成会议总结。至此,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暨“金融社会工作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研讨会圆满结束。

(初审:王晔;复审:陈伟涛;终审:龚文海)

关闭窗口